2019年4月,由徐俊嵩、张亚兰、胡萍萍编写的《寿阳胡氏商业的发展与传承》一文正式收录于《晋商文化研究资料》一书,本书由晋中市史志研究院和晋中市晋商文化研究院相关专家主编,是研究晋中及晋商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资料。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十大重要的地域商帮,其中尤以晋商为佼佼者。晋商在明清商场中纵横捭阖,所向披靡,执商界牛耳达五百余年,涌现出诸多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巨商大贾,如介休范氏、侯氏、灵石王氏、祁县乔氏、渠氏、榆次常氏、平遥李氏,太谷曹氏等。这些著名的商人家族在历史上堪称素封,上交天子下交平民,引得人们无比艳羡,可谓风光无限。








2017年6月,习 近 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提出了“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晋商精神不仅是对明清晋商优秀的道德品格和精神风貌的高度凝练和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下所有华商的一种期许。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十大重要的地域商帮,其中尤以晋商为佼佼者。晋商在明清商场中纵横捭阖,所向披靡,执商界牛耳达五百余年,涌现出诸多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巨商大贾,如介休范氏、侯氏、灵石王氏、祁县乔氏、渠氏、榆次常氏、平遥李氏,太谷曹氏等。这些著名的商人家族在历史上堪称素封,上交天子下交平民,引得人们无比艳羡,可谓风光无限。
然而这些晋商大族的成功并非凭空得来,其中凝结的是数代人的辛酸和血泪。他们的先辈其实多是为生活所迫的穷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告别父母与妻儿,“走西口”、“闯关东”者不胜枚举。如灵石王氏先祖王实以及祁县乔家乔贵发,都是卖豆腐起家的贫民。他们的成功离不开永不言弃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和衷共济的互助精神,离不开诚实守信、务实经营的诚信精神,更离不开成功之后积极回报桑梓、反哺社会的经世济民精神。

明清时候,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山西形成了一个重商的风气。山西人纷纷外出经商,他们不但很小就外出经商,而且经商人数众多。清人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载,“山西人多商于外, 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①]。有些州县外出经商的人数达到将近一半,如榆次“服贾者十之三四”[②]。明代时,晋商的活动范围是“半天下”,至清代俨然已是“足迹遍天下”,远至日、俄、东南亚诸国皆可窥其踪影。诚如太谷县知县安恭己所云,“自有明迄于清之中叶,商贾之迹几遍行省,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③]。
山西人如此大规模、大范围地外出经商,其实是为生活所迫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山西虽然土地广袤,但地脊人众,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根本无法养活全部人口,所以许多山西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出谋生。此处,政策移民和自发移民,也是促使山西人走向商贾之路的动因。
晋商中固然不乏白手起家之人,但更多的是葬身异地的人,杀虎口边白骨累累的义塚正是一些晋商捐资为命丧西北的乡人所建。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土匪、响马猖獗的西北地区,能幸存下来的商人实属不易。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代又一代的晋商以开拓进取的雄心走过了西口,闯过了关东,战胜了对未知生活的恐惧。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才使他们变得无所畏惧,信步向前。
清代,山西茶商垄断了西北的茶叶贸易,硬生生地走出了南起福建武夷山,北至俄罗斯的举世瞩目的万里茶路。山西本省并不产茶,资源禀赋上的先天不足并没有阻碍晋商南北闯荡的步伐。晋商虽然没有资源上的优势,但有的是广阔的消费市场。凭藉着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晋商数千里南下采茶,再万里北进去运茶,从无到有,逐渐打通了中俄万里茶路,成为这条商道上的一支劲旅,谱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经商有成之后,晋商也多能做到经世济民,造福乡里。以灵石何氏为例,第十世何龙腾在家乡修桥梁、放谷麦;龙腾之弟世基更是为乡人设立义学,并出资延师教育乡中子弟。何世基之子何思明更是秉承先人遗训,在大旱之年率子侄等花费千余两白银购买粮食赈济灾民,使无数灾民得以幸免于难。
清末民国以后,晋商逐渐衰败,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和传说。尽管他们作为一段历史已划上一个句号,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历尽风雨和兵燹后依然矗立于三晋大地的院落楼阁,还有那受用无尽的晋商精神。
但是,让人们不禁扼腕的是,这些优秀的商人家族的后辈,再不能重振祖业;许多延续数百年的老字号,也在泥潭中挣扎待弊。今日的山西商人,虽有新晋商之名,但已无明清晋商的胸怀、抱负和魄力。一言以蔽之,他们缺少了晋商精神。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明清晋商精神,既是今日每一位新晋商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这个伟大时代对所有华商提出的要求。

胡氏荣茶是今日山西硕果仅存的茶商老字号之一,也是茶叶之路的亲历者。胡氏荣茶在建国后虽一度消失,但在其第九代传承人胡萍萍的带领下,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并切实践行晋商精神,得到了省、市、县各级 ** 的充分认可与推崇。
在整理和发掘家族文献时,胡萍萍在寿阳西岢村南岭沟的祖坟中发现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四朝所立的十余通家族墓碑以及家传《寿阳县西岢村胡氏宗谱》残谱。因风雨侵蚀,有些碑刻已经难辨字迹,而族谱也因为某些原因仅存世系数十页。所幸仅有的资料,也可帮助我们管窥寿阳胡氏宗族之一二。
据同治七年胡存周所修《寿阳西岢胡氏宗谱》记载:胡氏祖籍洪洞县,明代时徙居寿阳,胡氏老谱也在流离之中遗失。始祖占籍西岢后,编入北五都第六甲。[④]胡氏始祖名讳不详,育有二子。长房自胡凤以后皆迁居南咀头,世称沟上胡;二房自胡成以后迁居南岭沟,称为沟里胡。[⑤]胡氏所存碑刻对此也有记载,二者可相互印证。碑刻称:顺治六年,为避兵燹,胡永禄带领族人徙居寿阳县西岢村,世称西岢胡氏。[⑥]胡永禄系胡成之子,正是胡存周在宗谱序言中“自成以下迁居南岭沟”[⑦]的第一人。南岭沟地势较低,位置隐蔽,因而是避乱的绝佳选择,胡永禄迁入此处也正是将其作为避世佳处。南岭沟内所存碑刻在抗日战争时期,之所以能够免于日寇之毁坏,也有赖南岭沟的特殊地理环境。

明代时,胡氏已有族人外出经商,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胡氏是个晋商世家。胡氏在明代所经营的行业已无从考证,但据族人口述,其先祖主要经营盐、粮、布等商品的零售。一直到清代,胡氏仍旧是兼营多种商品的贸易,如药材、盐、布等,这从胡氏家中留存的药方、票据可以得到印证。
其实,胡氏经营最多,获利最大的商品还是茶叶。现有资料可以考证的胡氏业茶的最早记录是在乾隆年间。清代,胡氏有据可考的第一位从事商业活动的是六世祖胡德。胡德,字润身,生于康熙五十六年,卒于乾隆四十九年。胡德兄弟三人,长缯,次盛,德为季。胡德“善持筹握管算”,胡氏宗族经商者都是胡德一脉,经过祖孙几代人的经营,已“家致素封”。[⑧]胡德尽管已经经商,但尚不知其经营行业。据宗谱记载,胡氏最早经营茶叶贸易的是第七代的胡启陈和胡祚陈两兄弟,他们都是胡德之子。[⑨]按胡君陈的墓碑记载,胡德生四子,长子启陈、次子长陈、三子祚陈,四子君陈。[⑩]
胡启陈生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卒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二十四岁时便“效陶顿业”,“业茶北口”,直到五十一岁时才回归家乡,不复经商。[11]胡启陈二十四岁开始经商,时值盛世繁华的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他是有据可靠的胡氏经营茶叶贸易的第一人。如果据此推算,胡氏经营茶叶贸易迄今已有二百余年。但当时是否设有字号,尚不得而知。

胡启陈经营茶叶贸易的时期,正值清朝国力最为强盛的乾隆中期。这一时期国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达,中俄茶叶贸易日臻兴旺。而胡启陈经商的张家口是清代前期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和金融中心之一,也是清代中俄陆路贸易的重要口岸。[12]作为晋商福地的张家口,清初的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阑、翟堂、黄云发等“八家商人”皆发迹于此。许多山西茶商就是乾隆年间在张家口发家致富的,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榆次车辋村常氏。到乾隆末年,仅在张家口大境门外从事对俄茶叶贸易的商号就有50余家,而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晋商。胡启陈在张家口经营茶叶贸易近30年,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也奠定了家族经济的基础。51岁时,胡启陈便荣归故里,从此绝迹商途,商业便逐步交给后代打理。居家后的胡启陈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家事和造福桑梓上。因为他乐善好施、济人以艰,所以清朝皇帝钦赐他正八品修职郎的荣誉头衔并题赠他“熙朝寿耇”的牌匾。[13]
胡氏第二位经营茶叶贸易的族人是胡启陈的三弟胡祚陈。按胡德的长子启陈生于乾隆元年,四子君陈生于乾隆二十年,可以推测出三子祚陈应该生于乾隆三年至十九年之间。据族谱记载,祚陈“业茶。端严朴实,贸易于归化城”[14]。胡祚陈因为禀性端严,为人朴直,所以在归化城经商时经常被人非难。[15]他年轻时北上归化城经商,直到年老力衰时才回到了家乡,可谓是“少小离家老大回”。

归化城是中原和漠西、漠北地区商贸的重要转运枢纽。乾隆年间,中俄重开恰克图边市,此后蒙古沿边贸易尽归归化城,归化城成为中俄与蒙古贸易的中心点。据许檀先生研究,经由归化城输出的商品以茶叶、布匹和杂货为大宗,输入则以牲畜、皮毛、粮食为主。[16]可见,茶叶是归化城最重要的输出商品。作为茶叶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站,南方各地的茶叶通过茶叶之路齐聚归化城,再从归化城分销蒙古、俄罗斯等亚欧国家。归化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茶叶贸易的繁荣。运往蒙古和俄国的茶叶都是通过骆驼进行装载运输,归化城的骆驼最多时达到20万峰,可以想象当时的茶叶贸易量之大。
胡启陈与其弟胡祚陈两人分别在张家口和归化城经商,而没有同处一地经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胡祚陈走上茶叶贸易的道路,肯定离不开其长兄的提携。在胡祚陈刚开始经商的时候,应该是跟随长兄胡启陈在张家口学习茶叶贸易,待其可独当一面时,才只身前去归化城经营茶叶贸易。
到了胡氏的第八代,经商的主要是胡启陈的三子胡善言与胡祚陈的三子胡善友这对堂兄弟。族谱对于二人的记载都是“业茶。有闻声,为乡里重”[17],可见他们都是子承父业,继续从事茶叶贸易。
经商积累一定的财富后,胡氏宗族也开始注重培养子弟从事科举事业。胡德晚年犹爱读书,因为担心子孙荒废学业,“每延严师以诲之”[18],所以其子孙多受过较好的教育。如胡善言,“自幼乐诗书,钦圣教,慕有道”[19]。再如胡祚陈的长子胡善宗,“幼业诗书,长则理家事”[20];其三子胡善友也是“自幼诵读为业”,但因为家运不丰,后来只得“承父业,弃儒为商,贸易化城”[21]。胡善友因为自己不得不弃儒服贾,所以对待子孙的教育尤为重视,令“幼孙男俱业儒”[22]。可见,尽管胡氏未曾在科举事业上有所建树,但向儒之心始终不改,族中子弟都曾受过较好的儒学教育。
胡善友是胡氏宗族百年难遇的的经商奇才。他早年希望读书仕进,无奈家庭经济出现问题,不得不弃儒服贾,来到归化城与其父并肩作战。凭藉卓越的商业才能,“方逾不惑之年,家累千金”[23],迅速振兴了家业。上文胡德的墓表中提到胡氏已经“家致素封”,应该是在胡善友的锐意经营下得以实现的。胡德得以受到钦赐八品修职郎的荣誉,也是因为善友的缘故得以覃恩。
墓志中称胡善言“秉公贸易,亦淳淳然有喻义之示”[24],但没有交代其经商地点。不过,既然胡善友是去归化城与其父共同经营茶叶贸易,那么胡善言应该是在张家口帮助其父经营茶叶贸易。

胡氏在清乾隆中期开始经营茶叶贸易,成为万里茶路上浩浩荡荡的山西茶商中的一员。其经营的重镇是张家口和归化城,组织形态上主要是父子相随、兄弟相从,具有较浓厚的家族经营色彩。胡氏的经营规模和资产俱不详,但胡善友在不惑之年既已家累千金,后来更是“家致素封”,尽管可能未入大贾之流,但中贾已绰绰有余。此外,从资产来看,胡氏应是有固定店铺的坐贾,而非资本较小的行商。
经济地位的提升也促进了身份地位的提升。胡氏族人中,胡德受到钦赐修职郎的封赏,胡启陈得到钦赐正八品修职郎的荣誉头衔以及“熙朝寿耇”的牌匾,胡祚陈是“皇清恩赐登仕郎”,胡善继是“皇清恩赐寿民”,善宗是“皇清处士”,善友是“乡饮耆宾”。虽然这些荣誉称号都是虚衔而无实权,但许多都是皇帝封赏的,对提升胡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身份的提升也带来了婚姻圈和社交圈的上行。从胡氏族人的墓碑资料来看,胡德的墓表是平舒祁氏十六世孙祁朝鸾撰、十七世孙祁用唐书,胡君陈的墓碑记是平舒祁氏十六世孙祁朝骏(祁寯藻之族兄)撰。之所以祁氏诸人会为胡氏撰文,主要因为二姓有数世姻亲关系。如胡祚陈,“长女适平舒村祁锦文”[25];胡君陈之女,“适平舒祁元益”[26]。《祁氏世谱》中载,祁元益,平舒祁氏十七世,娶胡氏,可与胡君陈墓碑记中所载相印证。[27]此外,仅《祁氏世谱》中祁氏子娶胡氏女的就有十二世成美、十四世自合和自珍、十五世泽库、树拭、十六世朝升等人。[28]祁胡联姻是传统时代的儒商结合,胡氏宗族娶祁氏女的也不在少数,如胡启陈之孙学孟、学义、曾孙祺祥所娶妻都是祁氏女。
胡氏在经商有成之后,并没有走上奢侈腐化,而是依旧勤俭持家,绝不铺张浪费。但在地方社会的公益事业和宗族建设中,却又能乐善好施、助人以艰,因而受到地方上的一致推崇。如六世祖胡德勤以自治,俭以持家,“性慷慨,乐善好施。凡族中有贫难举火者,辄散资输粟以济之,卒不计其偿。……凡建庙修桥治塗诸善举,量力捐金,毫无吝色”[29]。胡启陈,“仗义疏财,每济人艰,尤重本根,一切施舍事竭蹶”[30]。
胡氏尽管在乾隆时期已经从事茶叶贸易,但直到道光末年才形成自己的品牌。胡氏祖传一方“胡氏荣茶”匾额,系胡氏姻亲的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三代帝师祁寯藻亲题,匾上所书时间为“道光戊申”,可以推断是祁寯藻在1848年为胡氏家族题写。既然此匾是1848年所题,那么胡氏荣茶品牌的出现应该不晚于1848年,有可能是此前已有,经祁寯藻题字而名声大振;也有可能是经祁寯藻题字之后,胡氏便以此为品牌。总之,祁寯藻的题字极大提高了胡氏荣茶的知名度,促进了胡氏荣茶的发展。
光绪十五年,胡启陈的玄孙胡国藩仿祁寯藻所题“胡氏荣茶”匾额,在寿阳、归化城等地设庄经营茶叶贸易。但在胡国藩时期,胡氏荣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胡国藩去世较早,家道便逐渐衰退。加上国藩兄弟之间多有矛盾,国藩的三个儿子衣食无源,生活十分拮据,幸得堂叔胡国恩多方接济才勉强生活。其后,胡国藩的长子胡芝俊迁入榆次,在药行从小伙计做起,一直做到大掌柜,最后在榆次开设了数家药店。卖药的收入,一度是胡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榆次之外,胡氏在老家寿阳也设有药店,寿阳宗艾镇最大的药店万春元据说正是胡氏所设,掌柜姓曹。[31]《寿阳县志》第六卷《财贸志》对清代寿阳的主要行业进行了整理,其中较大的药店有万春元、公积成、天义春等八家。[32]公私合营以后,胡家的药店被收归国有,胡氏再度衰败,沦为雇农。[33]胡家至今保存的一剂药帖,其上有“寿阳南岭沟胡氏秘传舒筋散药,包治男女腰腿疼痛,善保妇人生产容易。此药在 寄存”。

改革开放以来,胡国藩的曾孙女胡萍萍传承创新了胡氏荣茶的祖传工艺,在云南普洱恢复重建胡氏茶山基地,重构了黑、红、黄茶完整品类,并申请注册了“胡氏荣茶”商标,组建了胡氏荣茶健康茶产业有限公司。为了选择优良的原茶,她不远万里地南下云南普洱购买茶山,在高山上与少数民族采茶人朝夕相处四五年,研发出多种新型茶饮。无论在技术,还是在包装设计上,胡氏荣茶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胡萍萍早年在机关单位工作,因为喜欢挑战自我,不久便只身投入商海。商海浮沉期间,一次偶尔阅读《寿阳县志》之候,对家族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在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动下,她寒来暑往,数十年如一日地挖掘家族历史,搜集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希望可以让家族的历史重见天日、将胡氏荣茶的百年老号传承下去。在她的不断努力下,最终使得这块硕果仅存的晋茶老字号得以焕发新生。
胡萍萍不仅继承了先人们敢闯敢做的开拓进取精神,也继承了祖先们经世济民的晋商情怀。通过科学研究,胡萍萍将山西许多健康的中药材和草本植物研发成不同类型的茶叶,还与地方开始合作,带动村民共同富裕。如胡氏生产的连翘茶,是胡氏荣茶与长治市虹梯关乡合作研发的;毛健茶,是胡氏荣茶与忻州市静乐县合作研发的。这些材料在村民眼里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树叶,丝毫看不出什么价值,但在经过科学的研发工艺后,它们便跻身健康保健茶饮之列而身价倍增。这些茶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既做到变废为宝,又增加的村民的收入。这些新型“茶叶”健康且环保,不但结束了山西不产茶的历史,也为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模式。